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旅游 » 正文

在希瓦古城修文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智慧建站公司     发布日期:2020-07-04  浏览次数:155
核心提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与土库曼斯坦交界处,希瓦古城悄然屹立。希瓦古城,曾与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同为中亚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花剌子模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014年,因年久失修,希瓦古城部分建筑受损严重,中乌双方商定合作开展文物修复保护。次年,中国商务部确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对伊钦·卡拉城内的两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修复和环境整治。  2019年12月,中国援助文物修复保护项目竣工验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对中国采取的技术与理念十分认同。2020年3月12日,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与土库曼斯坦交界处,希瓦古城悄然屹立。希瓦古城,曾与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同为中亚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花剌子模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014年,因年久失修,希瓦古城部分建筑受损严重,中乌双方商定合作开展文物修复保护。次年,中国商务部确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对伊钦·卡拉城内的两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修复和环境整治。

  2019年12月,中国援助文物修复保护项目竣工验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对中国采取的技术与理念十分认同。2020年3月12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视察中国政府援助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后,高度评价中方修复工作。

  修旧如旧 功夫不浅

  2017年,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项目正式开工。

  中方负责的两处重要遗迹分别是: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阿米尔·图拉经学院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时期代表性遗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是古城小型清真寺的典型代表。两处文物建筑集中承袭了中亚地区不同类型的传统宗教建筑形式,也突出体现了花剌子模地区内陆沙漠气候的地域性特征。它们的形制、结构、装饰风格、传统材料、传统工艺等保存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两个项目都位于生活区附近,环境相对破败。工作队对建筑本体及环境进行全面勘察和测绘后,发现地基局部沉陷,墙体多处开裂,建筑缺乏支护,急需修缮。

  “修旧如旧”是中国援乌文物修复工作队一贯秉持的理念。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和完整。“即使小小的一块砖,工艺不同,味道就不一样。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都在这些小细节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说。

  于是,工作队在当地大量采购传统砖、石和木料。这引来当地工匠和居民的不解。一方面,当地人认为新材料更结实;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材料在市场上很难找到。

  项目现场负责人阎明说,“我们不能因为希瓦当地的物资条件,去降低文物保护的标准。我们修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要对乌兹别克斯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负责。”在工作队的坚持下,符合标准的修复材料终于凑齐。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内部贴有独具伊斯兰风格的瓷砖,部分已经脱落。工作队专门请来传统工匠,一笔笔手工绘制现存釉面瓷砖缺失部分的图案。现场技术负责人熊焕忠说,“除了材料原汁原味,参与施工的传统工匠有些也参与过六七十年前的建筑维修。”

  除了老工匠,当地居民也参与其中。对于新手,从选料、配比,到石材的加工、砌筑、勾缝,工作队一步步教给当地工人。熊焕忠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结束后,这些技术他们到了别的修复工地也能用。”

  当地的生活条件,是对项目组的一个考验。“希瓦夏天能高达50摄氏度,冬天又很冷。”工作队成员袁濛茜说,为应对恶劣的气候,夏天工作队在早晨提前上工,延长中午的休息。最热的月份,工作队搭起凉棚,喝凉茶、绿豆汤解暑。冬天,工作队装备上厚实的防护服、帽子和手套。另外有约4个月的冬歇,在希瓦最冷的时候,工作队不上工。

  发展保护 两全其美

  此次的古建筑修复,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环境整治。

  修复项目位于居民生活区,环境整治工作既要保护古城,还要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如何协调保护与改善的关系,是一大重点。

  环境整治包括道路和广场铺设、景观环境设计以及照明等。原来的古城北门道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负责环境整治的高级工程师王晶说,工作队按照传统方式设计了道路的地面铺砖及休憩广场,并对整个街道进行电缆入地、排水管线敷设等基础设施改造。

  要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统一协调,工作队在步行道路和广场均用当地传统黏土砖按照几何方式铺设。同时,工作队有意识地增加了景观绿化改善环境,还对照明设施仔细调试亮度。

  为取得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工作队挨家挨户沟通。当地人讲的是乌兹别克语的方言,这对于工作队的翻译来说,也是一个考验。环境整治一共6个月,一多半的时间需要工作队每天密切地跟当地百姓和负责基建的公司沟通。工作队也在这个过程中,与希瓦市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语言不同 心意相通

  随着修复工作的完成,原先坑坑洼洼的路铺平了,清真寺和经学院照亮了,孩子们上下学不用绕路了,杂物堆放处变成了休憩的小广场。老百姓看到了整治后的效果,纷纷自觉维护环境整洁,还自愿拿出自家植物为改善环境添砖加瓦。当地老百姓看到工作队就竖大拇指,“你好”“谢谢”也成为小朋友们挂在嘴边的词。

  项目完成后,工作队按计划准备离开希瓦。那天,附近居民专门来工作队驻地送行。“我们是晚上的航班,他们下午就来为我们送行,直到晚上我们上车。” 熊焕忠说。

  这并非中国唯一参与的世界文化遗产修复项目。从1998年开始,中国先后在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和茶胶寺分别开展了保护修复项目。2017年8月,中国政府援助尼泊尔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中缅两国政府就修复缅蒲甘他冰瑜寺签署换文。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中国文物专家在第一时间被邀请参与讨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说:“一系列文物保护援外工程的开展,体现了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担当。”(王??珏??陈文焕)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5日 07 版)

 
 
 

 
按分类浏览
黑龙江 (63) 哈尔滨 (2155) 齐齐哈尔 (1184) 其他市县 (1335)
国内 (10881) 国际 (909) 财经 (384) 房产 (941)
科技 (363) 军事 (110) 娱乐 (464) 体育 (183)
汽车 (347) 生活 (393) 农业 (171) 健康 (229)
时尚 (61) 家居 (59) 旅游 (154) 女人 (65)
美食 (67) 消费 (143) 社会 (62) 文化 (215)
教育 (232) 公益 (109)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